工作忙碌停更將近三個月,要回頭接續時發現自己都忘了前面寫過什麼。複習了一下之後,這次的文章匯聚焦在 Andante mosso 一直到 [G] 之前的段落,是該來把從系列文的第三篇就開始提的東西做個彙整了…
稍微回顧一下前面說的,可以記得筆者提出的是 Andante mosso 的速度要比前面的 Andantino 更快,也因而這一段依筆者的研究,大概要比傳統的錄音所詮釋的那種大概介於50上下的速度,快上不少,也因為前文提過的歷史包袱,如果真的在音樂會這樣指揮,應該無論對於發燒友或是習慣了一定速度的團員來說就像是冒天下之大不諱那樣吧。
不過話說回來,這一段音樂對應到的原始歌詞,帶有乞憐、渴求的涵義,因此如何在較可能符合作曲家原意的快速度下,仍然做出音樂的渴望感,大概是個需要實際跟樂團工作數次之後,才能找到解方的東西。正巧 Andante mosso 這一段的和聲,沒有太多特別之處,因此有關這段的陳述會從歌詞(以及它如何影響音樂表情)以及力度層次上面著手。
- 歌詞部分:
這一段旋律最有趣的,應該是在悠揚的線條中有 ∧ 以及 >兩個強調音符的記號(這兩個記號該怎麼稱呼似乎也有依些疑慮,但這可能待日後再行探討)
在歌劇裡面的樣貌:
這裡的歌詞是
Deh! non m’ abbandonar 啊!請別捨棄我
pietà, pietà di me, Signor. 憐憫、憐憫我,上主
出現這兩種表情記號的都是第二句,從上面的譜例,對照聲樂部分與序曲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 ∧ 記號對應的是 di me,而後面的 > 對應的則是 pietà 以及 me。
如果將歌詞一字對一字直翻成中文會成為
憐憫、憐憫、向、我、上主
因此,如果把這裡粗略地分為兩個樂句的話(以四小節一句),那麼第一樂句主要強調的是「向我」的這個部分,而第二樂句則就是主要在對應「憐憫」。兩相比較之下,第一樂句的強調似乎比較故意一些,因為它既是兩個分開的字,又是原本歌劇中沒有的記號,最後則是它緊接著旋律音域暫時的高潮點,在下行時出現(雖然是艱苦的半音下行),在特殊性上略勝一籌。第二樂句中的重音,大部分都對應了 pietà ,與其說這裡是重音,不如說是一種要把對於上主「請憐憫我」的懇求,喊得更為深情的一種語氣、語韻上的強調,而這也是原作裡面本來就有的重音了。在歌劇的後面,有其他歌詞,但大體上都依著上面的脈絡走,也就是:> 對應的是語氣。在演奏的執行上,考慮到這些事情之後,應該也可以有更清楚的聲音想像了。
2. 力度:
為了方便閱覽,再放一次相同段落的樂譜,並做上不同的標示
這一段是簡單的二段形式,小節數是 (4+4) + (4+3),將第一個括號稱為第一大句,第二個括號稱為第二大句的話,第一大句的核心力度為 ppp,第二大段的核心力度為 p,並在尾端有加強的表現,在上述部分,並沒有特別之處。而比較有趣的事情,反而是發生在低音聲部,來自命運主題的「命運動機」(有關這個名稱請參考前文),它在第一大句裡的第一句(問句)尾端出現時,力度是比其他人大了一級的 pp,而下一次在第一大句的第二句(答句)出現時,則變回 ppp 的力度。
這裡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是:這些力度變化是結果,還是原因?如果是結果,也就是威爾第寫的力度是他最終需要聽到的效果的話,那麼這裡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命運動機第一次出現時,多少帶有突出的感覺,讓祈求與命運這個戲劇張力對比更強力一些,簡而言之,就是第一次的命運動機力度要大於主題旋律,第二次才恢復成與主題相等的 ppp,而怎麼達到這個最終效果,有賴指揮對每個聲部的調節。
如果是原因…所謂原因指的是,作曲家有時會依據樂器特性,而改變力度,例如銅管樂器時常會比其他樂器少寫一個力度,即使貝多芬有時也會這樣寫。也就是說,作曲家已經預先做好了針對不同聲部發音機制而導致的力度不同的調節了。這裡如果當成原因的話,乍看之下也是有可能的,所以第一次時,其實作曲家是希望主題與動機的力度「相等」,只是動機組人少,所以寫大了一級,第二次加入時,演奏命運主題的聲部明顯地變多,比起前一次多了長號一部、低音提琴,是否有可能就是基於怕這樣子音量會變得太大,而預先把力度寫小?
這種東西大概是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能不能說服自己而已,記得有一次提到什麼是 authentic 時,大師班的老師說,就是 being convincing NOW。因此,或許有一天筆者會改變想法,但目前筆者自己的做法是較傾向上面兩種的第一種。原因是:假如是考量人數太多而調降力度,那到了第二大句時主題的演奏人數也增加,卻反而增加了兩級力度,這會使這個命題有前後矛盾的感覺。
因而,筆者選擇的作法是,把這些力度規劃主要以第一種的「結果」論,特別是在第二大句時,嚴格執行三階層的力度,分別是
主題與伴奏的長音 p
頑固低音的定音鼓滾奏 pp
退居幕後的命運動機 ppp
最後,在結束本篇之前,小小地提一下這一段最後的加強(之所以說「加強」而不說漸強,是因為筆者始終認為文字式的 crescendo 與圖形式的 <,具有不同的含意),在加強之時,和聲節奏也跟著從一小節一組和聲,變為一小節兩組了,為了使這個音樂行為更加突出,另外也是這一段的和聲初次出現下屬功能(前面都只是屬、主,T跟D之間的功能來回交代而已),筆者傾向強調中提琴與法國號的二分音符,來讓和聲感上也配合著整體情緒的加強,通向下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