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對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有涉獵的人,幾乎都會知道他的第四跟第五號交響曲都有各自的「命運主題」貫穿(第五號交響曲簡介請點這裡)。不過在第四號交響曲中,除了第一、四樂章出現的命運主題之外,還有兩件事情是貫穿各樂章的,甚至可以說這兩件事出現的頻率較命運主題更高,它們分別是:各個主題中音階四音下行以及以各種面貌現身的半音階。
這篇文章將著重在四音下行的部分:
這首交響曲中,不同樂章的每個主題各自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但抽絲剝繭後也可以看到四音下行的基本骨架,讓主題之間有了一種統一感。
第一樂章
先從第一樂章主要部分的第一主題看起:
上圖可能有必要解釋一下,在我的想法中,螢光筆跳過的那個還原B,是刻意「扭曲」了這個調所進行的神來之筆,也強化了半音階的部分,但是我的想法是把它「復原」成所謂的「合理樣貌」的話,這個位置應該要是降B,也就是隨後有出現的那個音,因此我將這裡視為四音下行。雖然這樣講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是為了讓四音下行的解釋行得通而硬套上去,但事實上這個「四音感」是我在讀譜的第一天,還沒有產生出每個樂章都有著四音下行這個發現之前,就已經在譜上框出來的了,算是我很早期就誕生的想法。因此至少就我的角度來說,這是一件立即會辨識出的事情,因此把它列在這裡。
在上面這個柴可夫斯基形容為「蒼涼、了無希望」的第一主題戛然而止後,出現的短暫過門,也在單簧管與低音管交織之間,呈現出四音下行的樣貌
後面是這個樂章的另一個主題,也可以見到同樣由四音下行為骨幹的樣貌:
上面這個主題是樂章進行到此的轉折點,將主人公帶入夢境,柴可夫斯基說這個主題是「突然出現了甜美又溫柔的一場白日夢」。而後則會近一步作夢,幻想著幸福到來,又驟然夢碎。說到這裡,也想引用一下指揮家 Michael Tilson Thomas 介紹柴四時,談到指揮樂團演出這首曲子的話:「一百個人共同實現一位作曲家在腦海中作的夢。」多漂亮的一句話!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的主題是我個人認為名列史上記憶度最高的主題之一,是我從第一次聽到就忘不掉的旋律。由雙簧管帶出的這個憂愁的主題,柴可夫斯基說是「暮色時分的憂鬱」,同樣可以聽到四個音下行:
而在中段,開始出現希望的感覺,柴可夫斯基形容為「回想起年輕熱血沸騰的時光」,同樣會發現四音下行的輪廓隱伏其中:
不過這個樂章終究是悲觀的,甚至到後面頗有心裏一片片剝落的悲涼感,是很觸動人心的樂章。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大概是全部樂章裡面把四音下行最大量運用的一段了,事實上這整個樂章都是同一件事,只是以弦樂、木管、銅管這三個家族分別演奏而已,這種塊狀的,段落之間在配器幾乎彼此不相干的音樂,柴可夫斯基說是「異想天開地在腦中描繪各種景象」。這種獨樹一格、各自為政的聲響設計,也讓我想到後來同樣是俄國作曲家的史特拉文斯基的一首 Symphonies for Wind Instruments,當中 Symphony 這個字不是18、19世紀那種「交響曲」的意思,而是採取了古代「共同發出聲響」的意義,因此雖然只是單樂章的作品,他卻用了複數的 Symphonies,強調不同樂器群各自的「共響」,如同部落一樣各據山頭的形象躍然紙上。
回到柴四,第三樂章從最開頭弦樂的撥奏便以四音音階下行開場:
後面木管群的部分,比較不明顯,甚至可以說有那麼一點點牽強,但因為就我的聆聽體驗而言,我仍然會感受到隱伏的四音下行,因此一併列入,其中藍色筆的部分是指這一段可以視為「加花」的四音音階。而綠筆的部分則是指出它在跨小節的正拍亦是一個大型的四音下行:
在銅管群的部分,事實上就只是把弦樂開頭演奏的東西拉寬而已,同樣有著顯眼的四音下行(以防誤解,小號因為還要往上移高四度,而法國號要往下五度,所以這裡的樂譜最高音的「旋律」聲部確實是螢光筆點出的地方):
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從頭到尾幾乎可以說就兩件事情輪著講,一個是歡樂的主題,另一個是引用自民謠,有點憂傷意味的主題,而前述的歡樂主題,在樂章開頭就出現,也是非常醒目的四音下行:
柴可夫斯基究竟是不是刻意從單一動機發展出來這一切主題,暫且不得而知(或許研究他的信件會有端倪?)但至少對我而言,從這個角度出發帶來的主題之間的統一感,強烈到令我無法忽視,因此想要稍加介紹。而另外一個,事實上更加強力的遍布在各地的「半音階」,究竟有沒有空再去把譜例一個一個找出來,實在得打個問號,因為它真的在各個角落都會出現,也許有空時可以把幾個特別明顯的部分框出來吧!
最後,有關上面稍微提及,柴可夫斯基本人介紹幾個主題以及各個樂章的完整文章,可以參閱這個網站中 Subject 的項目,也可以看到他在信件中所簡化的手稿樂譜。
去年的1/6 恰好在演柴四,
拜讀馬該的文章時特別有感觸。
尤其是看到第二樂章的樂譜時,
一瞬間腦中響起oboe淒涼的旋律,
眼淚竟不知為何地滑落,
伴隨著陣陣回憶碎片彷彿浮現眼前。
這或許就是音樂的魔力吧…
感謝馬該,
期待之後更多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