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上白紙黑字的資訊,卻很少有錄音或任何演奏團體執行,如果正確地執行,理想上應該是會在字母A的時候突然聽到響亮的中提琴同音16分音符,與此同時其他聲部都還渾然未覺地維持前面極輕的力度;小提琴聲部的線條逐步感知到中提琴的危機感,漸漸增大力度,而其他聲部在最後被前述兩個聲部鼓舞,一同衝往forte的力度
讀《命運之力》序曲(一)傳統包袱
sooner or later,用來表達「早晚會/遲早會…」的這種意思,對應的義大利文就是presto o tardi。而快速的動態感,是因為要達成「更早抵達」的結果。因而Allegro agitato e presto 這段術語,理解為激烈而緊迫的快板會較好,而前者的agitato,若是翻譯為「激盪」似乎更能呼應音樂內容。
而更為這段畫龍點睛的是力度是pianissimo,在極輕的力度下要做出激盪又緊迫的感覺,彷彿是危險正在遠方激盪而緊迫地席捲而來,而台上的主角卻渾然不覺那樣。
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的再思考(二)
一台車一邊加速一邊行駛著,之後駕駛看到了遠方的紅燈而減速,因為車上的人都睡了,踩得特別小心謹慎,這個狀態跟一台加速中的車在最後一秒突然發現測速照相,緊急大腳踩煞車到合法的位置,想必是相當不同的兩種情境…
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的再思考(一)
我與幾乎絕大多數的人一樣,在看譜之前就已經把這首曲子聽得滾瓜爛熟了,因而可以說我自然而然會唱出來的速度,本來就已經是聽覺記憶下的產物。實際去認真地把許多版本的錄音定速,也會發現大部分的錄音速度都介於38-42,速度幾乎可以說是打了七折。因而在發現譜上寫的速度其實快了很多時,我心中非常訝異,甚至隱隱覺得「這樣不夠富有歌唱性、不夠浪漫」,但這也難免令我反思,會不會只是因為我習慣了這個速度所引發的濫情,所以才會覺得遵照樂譜速度沒辦法唱呢?